课程详情 学校简介 学校地址 网上报名
专业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而且,你还将拥有一笔财富,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置:
专科
报考条件:凡国家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系列的各类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均可直接报考。
|
就业前景:
1、就业前景: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报本专业。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
2、就业优势: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3、就业劣势
(1)、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
(2)、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的。
(3)、国家教育体制落后,现今所采用的“应试教育”,只按分数说话,限制了学生个体的潜力的发展。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
1、教师。要求文笔好,口才好,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各类编辑职务。要求写作能力强,知识面比较广,具备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
3、文秘。要求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扎实的公文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最好能有相关资格证书。
4、文案策划人员。要求很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知识。
5、记者。要求普通话水平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千故里,矗立着一所朝气蓬勃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内江师范学院。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秉承内江师范教育近百年来艰苦创业,重视师德师风和师范技能的传统,总结近60年举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办学精神,学校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甜城湖畔,占地1005亩,现有校舍34.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644万元,图书资料150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覆盖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6000人。2011年,学校开始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项(国家级18项,省级20项),省级实践教学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优势学科2个,先后获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两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470人,专任教师918人,其中,正、副高职360人,硕、博士572人;拥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省教学名师1名,硕士生导师28名,内江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4人,内江市有突出贡献杰出人才3人,内江市首届学科带头人5人;同时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们崇尚真理、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甘为人梯,形成了科学严谨、诲人不倦的教风,铸就了良好的师者风范。
依托多学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积极谋求校企、校地合作,延伸科技优势,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与30多个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及企业签订了学研合作协议。学校建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建有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果类废弃物资源化”等24个研究所(室),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创设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近三年来,学校共获市厅级及以上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7项,市厅级项目204项,主持各级各类横向科研项目7项;获得9项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0篇;出版专(编)著60余部,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6项。
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牢固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特色育人模式。近年来,内师学子获省级以上赛事奖励多达1000余人次,并在全国各大赛事中屡获大奖。在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共获得8个奖项,成为全省获得铜奖以上奖项的唯一一所师范院校;在“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两次获得四川赛区一等奖,并于2011年闯入全国总决赛获得银奖;在2014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斩获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2009年获得四川赛区特等奖,2014年获得四川赛区3个一等奖。在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9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在四川省“巴蜀文艺奖”首届青年舞蹈比赛中,我校原创舞蹈《青春记忆》、《夏布悠悠》获创作金奖、银奖各1个,表演银奖、铜奖各1个。2011年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体操第2名,技能团体二等奖;在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上,荣获大学组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以及最佳团队奖;2014年在第12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取得27枚金牌,29枚银牌,22枚铜牌并获2项“王中王”;在“2014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四川分站赛)”上获健身操(舞)一等奖3个、竞技单项冠军3个、亚军1个并获最佳表演奖;在第五届全国旅游城市国标舞公开赛暨全国大学生国标舞锦标赛上获得15金,19银,23铜,并获团体第一名;在“古井贡·年份原浆杯”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集体项目比赛中荣获易筋经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田径比赛获得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历史最好佳绩,同时打破11项校纪录。近三年,我院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一等奖4项、国际二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四川省一、二、三等奖20余项。2007-2014年,学校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位于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素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连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瑞典、泰国、老挝、台湾等国(境)外的大学与教育机构建立了校级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近30余个。并与美国、韩国、泰国、老挝、新加坡、阿联酋、尼泊尔等国家构建了国际化的学生实践、就业平台。先后成功举办“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内江·海峡两岸张大千艺术研讨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面对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按照24000人的远期办学规模,2200亩占地面积的宏伟规划,扎实推进新校区建设,绘就了一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发展蓝图。
沱江黉门,弦歌铿锵。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奋进的号角,内江师范学院坚持质量立校、和谐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创新发展;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对接、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踏步前进,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名称:内江师范学院自考
固定电话:13921100677
授课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705号 预约参观